今天是

国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艺资讯
分享到:

艺无涯:周思聪、卢沉艺术回顾展

发布时间:2023-05-24 浏览量:101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何香凝美术馆、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艺无涯——周思聪、卢沉艺术回顾展”近日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幕。周思聪、卢沉是当代中国画的重要探索者,尤其在人物画方面的创作,为传统人物画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考。本次展览共展出北京画院珍藏的周思聪、卢沉代表作86件/套,时间跨度自1963年至2003年,以“阐释时代”“以形写神”“画无伪饰”“自在水云乡”四个单元主题展现周思聪、卢沉两位艺术家一生的艺术探索。


1.jpg


周思聪生于1939年的河北宁河;卢沉生于1935年的江苏苏州,两位先生一南一北,先后求学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周、卢二人便以娴熟的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出一系列经典的人物画作,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清洁工人的怀念》《人民和总理》《机车大夫》等,这些作品既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又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新中国初期的艺术变革。


2.jpg


上世纪八十年代,周、卢夫妇以《矿工图》组画开启了艺术变革的脚步,他们将人物形象夸张、变形,交错时空,以拼贴、肌理的艺术语言来呈现内心的震动和对历史的深思。也许是创作中过于沉重的主题和情感,也许是巨大的体力和心力的消耗,《矿工图》组画成为中国画史上未完成的“大爱悲歌”。


3.jpg


卢沉、周思聪 在辽源煤矿写生 1980年


4.jpg


周思聪《矿工图习作》纸本水墨 46x34.2cm 北京画院藏


周、卢二人并未停下艺术变革的探索,周思聪开启“彝族”和“荷花”系列,离开深沉的创作主题,转向内在的精神探索,水墨的语言转向空灵、自在;卢沉则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水墨构成”课程,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学习借鉴西方现代艺术,将造型、空间、构图、色彩等元素融入到水墨创作中,也使得该时期的作品呈现出超越时代的现代感。


5.jpg


周思聪、卢沉真诚的艺术探索,其凝固下来的艺术语言解决的是传统人物处在时代变革之中,如何回应时代、社会、人民对于艺术的诉求,“水墨的现代性”也在回应的过程中获得。当我们将两位先生置身于近现代美术史中时,便可以清晰发现在近代水墨的发展中,他们艺术变革的意义和价值。


6.jpg


周思聪(1939-1996)


周思聪(1939-1996),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1958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得到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刘凌仓、李苦禅、郭味蕖等诸位名师指点,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为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7.jpg


周思聪《长白青松》纸本设色 112x95cm 1973年作 北京画院藏


8.jpg


周思聪《闽南五月》纸本水墨 67.4x45.5cm 1980年作 北京画院藏


9.jpg


周思聪《红荷》纸本设色 50.5x96cm 1990年作 北京画院藏


周思聪不仅是新中国女性画家中德艺双馨的出色代表,而且是本世纪后期中生代里最优秀的画家之一。她的创作,突出地体现了二十余年来中生代画家的沉思与勇进,集中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10.jpg


卢沉(1935-2004)


卢沉(1935-2004),江苏苏州人,早年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洋绘画,195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从师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刘凌沧等,1958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11.jpg


卢沉《新手》纸本设色 95x191.5cm 1963年作 北京画院藏


12.jpg


卢沉《机车大夫》纸本设色 135x269cm 1964年作 北京画院藏


卢沉早期以写实人物画的扎实造型功底闻名遐迩。青年时,创作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艺术观念的革命,知识结构的更新在画坛引发了动荡。面对机遇与挑战,卢沉将创作转向对于水墨的探索以及水墨构成的研究,着力于探索如何让笔墨进入当代,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写意”人物画与“构成”水墨画方向。卢沉的水墨写意人物,为人物画造型中的“变形”提供了可贵的借鉴。作为教师的卢沉还在艺术层面对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和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度的反思,并探索新的教学结构、设计新课程。他精辟的学术见解,在当代中国画艺术发展史和教育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意义。


13.jpg


卢沉《二老对酒图》纸本设色 68.5x68.5cm 1989年作 北京画院藏


14.jpg


卢沉《东坡词意》纸本水墨 138x59cm 2001年作 北京画院藏


展览将持续展出至6月25日,期间将举办一系列研讨会、讲座及其他公共艺术活动。